黄秉维(1913—2000),广东惠州人。自然地理学家。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1996年获国际地理联合会荣誉奖状,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中,黄秉维按照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注视国际研究动向和趋势,提倡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强调综合研究,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地理学为经济建设,尤其是为农业服务,并身体力行,为推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和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不断开拓并指导了中国自然区划、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保持、华北水利与农业、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等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工作。近年又倡议开展陆地系统科学研究。其论著部分收录在《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科学出版社,1993)和《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商务印书馆,2003)中。他主持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黄秉维对中国自然区划的研究始于1930年代末,1940年代发表的“中国之植物区域”及“中国之气候区域”,在中国早期部门区划中具有开拓意义。1959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为中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1960年代和1980年代,他两度修订原方案,强调将区域单元作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来认识,冶区域与土地类型为一炉,以持久地维持、提高及最大限度地发挥某一地域自然生产潜力为目的,对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1950年代后半期,他提出要综合研究地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这比发达国家约早30年。其后又提出围绕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开展试验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农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953年他首次完成黄河中游土壤侵蚀方式分类,编制出中国第一幅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此成果至今仍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参考依据。1980年代他提出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侵蚀机制,并与地形气候、植物生态、土壤因素相结合,才能取得保持土壤的有效成果。
黄秉维指出中国东部坡地利用既要防止土壤侵蚀及土壤物理性质变坏,又要使土壤养分不减少;坡地改良利用战略上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最大限度提高一面坡或一小流域的持续生产力,最好的途径是凭借速生植物除害兴利。
他主张按自然区划来观察气候变化,对全球变化中的危险地带开展研究,要研究中国在农、林、牧业和能源利用方面对于全球变暖问题所应采取的积极对策和措施。指出地理学有必要研究适合中国情况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以50年为主要目标时间,以此带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建立。在地球系统中应以陆地系统及其与大气、海洋的外延叠合为重点,并熔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环境变化为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