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坊巷的福州近代知识精英

穿行于福州的坊巷之间,望着门板上钉着的一块块“××故居”的白铁牌,你会发现许多熟悉的名字:严复、林纾、沈葆桢、陈宝琛这些从福州坊巷中走出来的近代知识精英,既具有海洋文化的开阔视野,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较早在思想上接受了西方文化,并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 

 

福州城中,被现代化建筑所包围的三坊七巷显得有些孤寂与寥落。自唐末以来,三坊七巷就是福州首屈一指的高尚社区。近现代以来,在这些古老的坊巷间走出了几代重要的福州知识精英。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留下了福州先贤的手泽。 

:将外国人拒之城外

 

位于三坊七巷大光里的陈衍故居。陈衍一生不愿做官,致力于诗,他著有《石遗室诗话》等著作,在晚清和初年的诗坛上影响巨大,是同光体诗歌的主要倡导者。1908年,陈衍在北京出诗人榜,未设第一名,有人认为,陈衍不设第一,是因为他是以天下第一自居的。晚清诗坛上曾经流行许多诗派,但还是以同光体诗人成就最高。连南社诗人领袖柳亚子都承认,同光体是当时诗坛的正统。 

 

幽深绵长的安民巷。三坊七巷的建筑,基本上是明清遗留下来传统民居。石巷,土墙,木屋。门墙通常很简朴,顶多在两侧牌堵上做些灰塑彩绘,正如福州人沉着内敛的性格。走在窄窄的石板巷道上,粉墙黛瓦,曲线山墙,坊门跨巷而立,仿佛旧日时光重现。 

说起来有点奇怪,福州人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是从最坚决的开始的。鸦片战争失败,五口通商,福州人比任何城市的居民都要悲痛。林则徐的好友、江苏巡抚梁章钜(1775—1849)是在回故乡福州的途中听到这消息的,惊愕的他立即给当时的福建巡抚写了一封信,请他尽力阻止。他认为,英国人要福州,为的是武夷山的茶叶而已。

林则徐(1785—1850)是近代史上的伟人,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是如何看待“夷人”来到他的老家呢?1849年,他还在云南,写信给一位刘姓同乡倾吐心怀:“福州既有他族逼处,弟若与之同壤,犹恐招惹事端。”他不认为自己能与外国人在同一城市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