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森:中国地质学界的巨匠
朱森,中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教育家,1902年1月15日生于湖南郴县。1928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他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并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1934年,他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36年获得硕士学位,并到美国和欧洲考察地质学,于1937年回国。1938年,他受聘为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历任系主任和中央大学地质系系主任。1942年7月6日,他因病在重庆去世,年仅40岁。
朱森在区域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首屈一指。1928年至1929年,他与李捷对从陕鄂交界一直到湖北兴山和襄阳地带进行了地质考察和地层古生物研究,合著了《秦岭中段南部地质》(1930年出版)。
的地学研究在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学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1932至1933年,他参加了李四光领导的南岭和广西地质考察,他发现并命名了柳江运动。他与李捷合著《广西中部马平市附近地层及记述》一文(1934年出版),详细描述了柳江运动。他还与李毓尧合著《湖南宜章艮口地质及其与南岭造山作用关系》一文(1934年出版),并提出了湘粤运动和艮口运动这两个地壳运动的名称。他与李捷合著《自湖南武岗至广西柳州之地质》和《南岭中、西段地质图》(1933年出版),也反映了这次考察的成果,为李四光提出的广西山字型构造的概念提供了许多资料。1934年他参加了对宁镇山脉的地质调查,并确认了该区的主要造山运动时期。他与李捷等学者的研究为中国的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篇章。岩、栖霞灰岩和彭城砂岩等地层名称,并对中国地质史的形成和演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与李四光和李捷等学者合作,为中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他与毓尧、李捷合著的《宁镇山脉地质》专著(1935)中,提出了茅山运动、金子运动和南象运动等三个地壳运动的命名,对中国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包括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之一(1932)、中国造山运动(1937)和四川龙门山地质(1942),深刻揭示了中国地质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朱森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他在领域内做出的突出贡献,包括创立金陵灰岩和黄龙灰岩等重要地层名称,以及发表重要古生物学专著《金陵石灰岩之珊瑚和腕足类化石》(1933),建立了12个新种和新亚属——始分喙石燕(Eochoristites)。他的学术成就在当时的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同行分别创建了新的属和种,以表彰他的学术贡献。 此外,朱森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仍然致力于地质教育事业,领导着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地质系,克勤克俭地培养出大批杰出的地质学人才,对祖国地质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朱森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他的精神和贡献将长久地铭刻在中国地质界的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