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美丽山河(讲好中国故事)

地理资讯学_地理资讯_地理资讯系统/

行星研究所制作的明长城示意图(局部)。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大江大河、高原湖泊、雪峰雨林,山河无语,却都是故事。 作为一个新媒体科普账号,行星研究所专注于从地理角度讲述中国,用追求极致的态度来创作内容。 其推送的系列文章、插画、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

“这是一座适合横向观赏的城市,有165条日夜奔流的河流,166个广阔的湖泊,还有横跨东西南北的600多座桥梁和隧道……在这85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道路、铁路、航空、内河航运,各种交通干线交织在一起,号称‘九省通衢’……”这是科普公众号星球研究所的一篇文章《武汉是什么》,文章一经推送,立即引起热议。该书一炮走红,阅读量达数千万次。

“什么是云南”、“什么是河南”、“什么是成都”……行星研究所发表的系列文章,标题都是问题,观察角度一致。 “从地理角度讲述中国,了解脚下的土地”。 行星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说。

科普,换个角度看山河湖海

中国96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呈现。 耿华君选择了“地理”。

时间为经度,地理为纬度,设立行星研究所“科普经纬度”。 山川湖海、交通网络、都市风情甚至宇宙星辰,都是视野范围内的主题。

篇幅极长,知识点密集,重点关注地理这一相对小众的科普领域。 在快节奏、碎片化的“屏读时代”,星球研究所的作品屡次登上荧幕。 单部作品最高浏览量已达2亿次以上,粉丝总数超过700万。 引人入胜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精美震撼的照片,以及信息量极大的插图和图表。

“震撼,壮观,Planet出品,一定是高品质的产品。” “每次读这篇文章,我都觉得它比看纪录片或上课更有用。” “读到这里,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感叹中国之大。”……留言在这里,粉丝们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爱。 今年制作的《一百年,我们重塑山河》、《向地球报告,这是中国空间站》等视频,配备中英文双语字幕,也受到好评受到不少海外网友的关注。

耿华君将自己作品出圈的原因概括为需求和极端,“每个人都有了解世界的需要,都想了解脚下的土地和家乡,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同时,我们希望提供相对极端的内容,无论是视角、叙事,还是视觉呈现,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极其专注于提供硬核知识

极限,这是耿华军口中的高频词,也是行星研究院的口号:一群专注探索极限世界的国家地理控。 “没有明确的标准,大家都在追求如何做得更好、取得进步。” 耿华军高度重视这一点。

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个视频,都会经历很多次的碰撞和重塑,就像他们写的千山万水一样。 从选题会议开始,讨论写什么话题; 然后是大量的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理清思路、寻找足够的证据; 图片、图表的准备和设计也同时开始; 经过反复打磨,团队成员需要尝试阅读和调整,以及内部审查和外部审查——每篇文章往往涉及多个主题领域,如果不确定,必须请外部专家检查。

尽管现在团队已经发展到60多人,但一篇文章的创作基本周期仍然需要30天。 这种创作速度堪称“慢工出细活”。 “其实我们很多文章的创作周期都比较长,有的可能两个月都写不完,或者写完之后发现不合适,过一段时间就会返工。” 耿华军说道。 成立5年多来,星球研究所只发了200多篇文章,粉丝最多的评论就是催更新。

耿华军将做项目比作做研究。 他希望这篇文章精简、进步。 他希望视觉呈现赏心悦目,有精美的照片和插图。 他也希望在传递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维度。 “最重要的是意图和如何看待世界。 一种思维方式。”

星球研究院与人民文旅联合出品的《这就是中国2》一书,重点讲述了我国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感受到祖国的变化,引发思考,为美丽的山河感到自豪。”耿华军说。 在星球研究所的作品中,严谨与浪漫、逻辑与想象、广阔与深度,共同带来更深、更立体的认知。 与短期、快速的热门话题相比,他们更注重重大主题,“做出不会过时、经得起反复观看的作品”。

热爱,把兴趣变成事业

采访当天,耿华军身穿黑色连帽衫,上面印有“Love the Planet”字样。 因为热爱,他开始独自写作、探索; 因为热爱,他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将兴趣变成事业;因为热爱,他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将兴趣变成事业。 而因为他的热爱,很多公众号的粉丝都选择加入了这个团队。 行星研究所主编魏震就是其中之一。 她习惯称耿华军为“导演”。 爱与纯洁也是她对“导演”的评价。 作为视频创意负责人,魏震正在和同事们一起,向更多人讲述他们所热爱的地球。

“很多人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了解不多,也没想到会这样了解。” 耿华军觉得,“越研究,越发现有很多故事值得讲。” 这就像挖掘宝藏,也是填补空白的一种方式。 他很钦佩许多深入参与特定研究领域的学者——其中许多人受到了行星研究所的咨询和合作。 “他们的研究相对更专业,我们需要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并以大众化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 受众群体,降低了获取知识的门槛。 大家都在从不同层面讲述中国故事。”

从推送图文到出书,再到推出影音产品,未来还计划举办线下展览……行星研究所利用多种载体,为观众提供丰富的科普体验。 海外交流也是努力的方向。 《这就是中国》一书的英文版正在准备中。 他们希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行星研究所的标志是一个黄色的圆环,它像一只凝视的眼睛,又像我们脚下的星球。 大江大河、高原湖泊、雪峰雨林,山河无语,却都是故事。 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发现、去触摸、去聆听、去探索。 耿华军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整个中国。 “这肯定需要很长时间,但值得坚持。” (记者关旋月)

《人民日报》(2021年12月01日第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