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务基于PIE平台并逐步拓展应用场景。
公司在发展初期深度参与国家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将相关成果积累到PIE平台中。 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订单与遥感卫星有关。
主要参与环境保护部、民政部联合研制的环境与灾害预报小卫星星座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在此过程中,公司积累了相关成果,开发了PIE 1.0版本。
2009年,公司参与资源三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2010年,公司参与资源一号02C1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随后,公司还参与了高分系列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发布,明确提出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星座商业化。
这一年,公司借行业成功之机,承接了风云海洋气象卫星、陆地观测卫星等国家级应用系统建设。
2008年至2018年发射的30颗政府建设的遥感卫星中,公司为其中23颗提供了地面应用系统设计,占比76.67%。 可以说,公司前10年主要专注于空间基础设施相关业务。
公司在持续与行业用户对接的同时,不断完善PIE平台的标准化和性能,实现版本的不断迭代。
PIE(像素信息专家)是公司十余年来持续投入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国产遥感地理信息集成软件。
产品涵盖多平台、多载荷遥感数据的全流程处理和应用分析功能,可为航天航空提供多源异构遥感影像、点云等数据的预处理。
先进处理、解读分析、特色产品制作、视觉表达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气象、海洋、水利、农林、国土、减灾、环保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公司以平台进入市场,通过二次开发覆盖多个行业,复用效率高。 平台采用“微内核+插件”的软件架构,形成一套工程化程度高的SDK二次开发包,具备承接大规模遥感应用解决方案定制的能力。
与单独为每个行业设计开发产品相比,“平台+行业插件”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减少研发投入,复用效率更高。
通过PIE平台,公司业务重心由中游向下游应用转移,形成三大产品线并逐步打开市场空间。 随着卫星数据成本不断降低,数据源类型丰富,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成熟。
遥感数据服务更细化、更精细、更智能。 遥感组合产业应用场景不断下沉,卫星应用业务开始应用于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
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气象预报和应对气候变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去,该公司专注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是卫星遥感产业链的中游企业。 近年来,公司紧紧抓住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通过PIE平台不断拓展下游业务场景。
还积极探索以PIE-Engine时空云计算平台为核心的云服务业务,现已形成“核心系统平台+行业深度应用+行业数字化和信息服务”的稳定业务模式。
打造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PIE+产业、云服务三大产品线,实现业务从中游向下游延伸。
未来,公司自主研发的InSAR星座建成后,将为公司提供商业化的独立雷达遥感数据源,让公司进一步完成从卫星应用产业链中下游向卫星应用产业链中下游的进军。上游产业。
过去,公司行业下游应用相关业务主要集中在气象、海洋、环保等领域。 “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特种领域、数字村庄等场景存在巨大发展机遇。 公司相关领域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增加。
气象、海洋、环保是遥感应用的典型应用场景。 过去,该公司主要为国家部委、国有企业等提供服务,产品主要应用于气候变化评估和天气预报数值预报。
大气污染监测、海洋资源监测和海洋应急减灾监测、水资源监测与管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监测等,同时提供相关信息挖掘服务。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公司气象、海洋、环保业务订单占比约30%。 随着“十四五”期间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启动。
航天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完善,实景3D、数字乡村、应急管理等行业规划相继发布。 遥感、北斗技术带动的空天信息应用产业渗透率稳步提升,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公司抓住机遇,持续完善全国“总部-地区-省办-市”四级营销网络建设,在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垂直场景业务实现快速发展。和特殊领域。 增加。
下游赛道的高景气带动公司业绩持续提升,订单充足为全年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68亿元(+73.4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亿元(+55.19%),扣非净利润1.51亿元(+31.81%);
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5亿(+179.26%),延续高增长态势。 从产品线来看,公司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PIE+产业、云服务三大产品线2021年营收分别为157、1268、4400万元。
行业应用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174.37%)也体现了公司下游赛道的高景气度。 公司2021年新签订单21.7亿元(+88.70%),创下新高。
2022Q1新签订单5.98亿元(+269.14%)。 在手订单充裕,为全年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入和订单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公司持续加大全国营销网络建设,业务结构分布更加合理。
截至2020年底,公司已在全国主要省市设立了63家分支机构。 2021年,公司北京以外地区营收达到9.09亿元,占比61.91%,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国性的业务布局也有助于公司深入挖掘行业需求,平滑疫情对当地的影响,从而推动收入和订单的快速增长。
平台战略保持公司盈利稳定,公司持续加大销售和研发投入。 2021年,公司毛利率为51.97%(-1.48pcts)。 小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公司积极探索新的应用场景以及前期投入的增加。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公司毛利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 这主要是因为基于基础软件平台,公司有能力和经验根据共性需求开发适合不同行业的插件集。
提高行业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降低项目开发成本,使公司在快速开拓下游场景、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仍能保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
公司持续加大销售和研发投入:公司持续打造全国营销网络,逐步形成总部、大区、省级办事处、城市节点四级营销体系。 销售费用率为9.42%(+2.17pcts);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团队不断壮大。 截至2021年底,技术人员1871人(+55.66%)。 全年研发费用达2.11亿元(+61.86%),研发费用率为14.38%(-1.03%),保持较高水平。
在员工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公司积极推进IPD 2.0(增量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运营效率和人效产出比。
梳理公司核心赛道行业机遇,应急管理:国家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调查+“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2020年6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通知》,计划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
全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是一项国情国力的重大普查,是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通过普查,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摸清重点地区抗灾能力。
客观了解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的决策依据。经济社会发展。
普查内容包括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6类22种灾害以及人口、经济、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第三产业等重要载体信息等。
目前正处于全面实施全国风险普查阶段。 从普查进度来看,2020年为普查前期准备和试点阶段,2021-2022年为综合调查评估和区划阶段。
2022年下半年,形成全国范围和跨省范围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分区,建成国家综合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全套成果。
公司深度参与国家风险调查,致力于推动风险调查成果在提高自然灾害防控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公司参与丰浦首个试点项目。 该项目在我国2800个区县全面实施过程中,公司充分发挥试点标杆优势,依托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快速复制推广试点实施经验和成果到全国。
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计实施灾害风险普查项目662个,覆盖32个省区。 已中标600余个,金额8亿多元,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
在此基础上,公司致力于推动灾害风险普查结果在提高自然灾害防控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将普查结果应用于平安城市、韧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截至2021年年报发布日,公司已在数十个区县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应用服务。
为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损失惨重。 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期,各种安全风险隐患交织叠加,生产安全事故仍易多发。
为解决应急管理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务院于今年2月14日印发《方案》,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十四五”期间救灾。 。
《规划》明确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分为2025年和2035年)、主要指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等重要内容。
《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应急管理主要指标。 “十三五”期间,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成立应急管理部。
加强应急工作综合管理、全流程管理和力量资源优化管理,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专业性和规范性并重、反应灵敏、应急响应的中国特色。上下之间的联动。 应急管理系统。
在“十三五”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更加高效的灾害事故风险防控,《方案》明确了我省应急管理的主要指标。国家应急管理“十四五”时期要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
全国风险普查后,基于普查数据的信息化和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将成为重点,公司有望深度参与相关重大项目建设。
全国风险普查将于2022年底完成,此后将逐步开展基于普查数据的信息化建设。 公司已实现奉浦市场占有率第一(截至2021年底),相关业务遍布全国。
公司预计将继续参与丰浦中标方二期、三期建设(可视化、信息化等),为应急领域业务带来连续性。
作为国内领先的卫星运营和应用服务提供商,公司长期从事自然灾害领域,包括灾害遥感监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灾害评估与区划、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综合灾害监测与预警、灾害遥感监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灾害评估与区划、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自然灾害综合监测与预警等。应急指挥调度、应急时空大数据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
《方案》确定的5大类17小类重大工程中,公司预计将深度参与灾害分区、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带来持续增长为公司应急业务提供保障。 。
自然资源:现实3D中国建设将迎来发展高峰期
从2D升级到3D已成为自然资源和测绘行业的大趋势,现实3D将从试点走向推广。 立体中国建设是实施数字中国、平安中国、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 它是实施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部署,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考察信息化建设形势,强调要加快数字中国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2021年8月,随着《中国实景3D建设技术纲要(2021年版)》的颁布,实景3D中国的技术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各地试点工作持续推进。进步。 真人3D将从试点走向推广,迎来发展。 高峰期。
3D实景是真实地、三维地、顺序地反映和表达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数字虚拟空间。 它是新型基础测绘标准化产品,是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信息化提供了统一的空间基础。
现实3D是在三维地理场景上承载结构化、语义化、支持物联网人机兼容理解和实时感知的地理实体而构建的。 根据表达内容通常分为地形级、城市级和构件级:
地形级实景3D构建:构建地形级地理场景和基础地理实体,获取其他实体和物联网传感数据,组装生成地形级实景3D产品,可用于3D可视化和空间计算,服务宏观规划。
城市级实景3D构建:构建城市级地理场景和基础地理实体,获取其他实体和物联网感知数据,组装生成城市级实景3D产品进行精细化表达和空间统计分析,服务精细化管理。
组件级实景3D构建:构建组件3D模型,获取其他实体和物联网传感数据,组装生成组件级实景3D产品,进行精准表达和按需定制,服务个性化应用。
现实3D中国由空间数据体、物联网传感数据和支撑环境三部分组成:
空间数据量:包括地理场景和地理实体。 地理场景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地表模型(DSM)、数字正射影像(DOM)、真实正射影像(TDOM)、倾斜摄影3D模型、激光点云等。地理实体包括基本地理实体、组件3D模型和其他实体。
基本地理实体包括地物实体和地理单元,可以用二维和三维形式表示。 构件三维模型包括建筑(结构)结构构件、建筑内部构件、道路设施构件、地下空间构件等。其他实体包括其他行业部门生产的专业实体。
物联网感知数据:包括自然资源实时感知数据、城市物联网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爬取数据等。自然资源实时感知数据包括通过自然资源管理业务获取的实时视频、图形图像、来自自动化监控设备的实时信息。
城市物联网传感数据包括城市监控视频、车辆导航、移动基站、手机信令等实时视频和图像。 互联网在线爬取数据包括在线获取的地理位置、文本表格等。
支撑环境: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库管理和应用服务系统,以及支持上述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采集处理系统是指采集、处理和整合空间数据体和物联网传感数据的系统。
数据库建设管理系统是指对数据进行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库管理为一体的系统。 应用服务系统是面向应用的服务系统。 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指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存储、计算和显示设备以及支撑软件。
今年2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现实3D中国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施工任务、施工分工、施工要求。
《通知》明确,到2025年,现实3D中国建设需要为数字中国、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提供三维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 5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和生活规划可以通过在线实景3D空间完成;
到2035年,服务数字中国、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8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生活规划可以通过线上实景三维空间完成。
在建设要求方面,《通知》指出,要把实景3D作为“十四五”基础测绘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规划,并设置专项项目上升或纳入年度计划,重点关注高分辨率航天图像获取、地理实体数据生产基础资金保障、物联网传感数据接入、在线系统及配套环境建设;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工作。 据泰博智库发布的《实景3D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实景3D市场累计规模将达到260亿至500亿。
现阶段,现实生活3D在技术、安全和应用方面都存在困难。 综合实力较强、对行业理解较深的地理信息企业有望获得更大机遇。
在技术层面,海量现实3D场景的自动语义处理、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以及高效高质量的建模和渲染能力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适应性强的高效算法、强大可靠的可扩展计算能力和云处理能力缺一不可。
在应用层面,现实3D仍然需要与其他各种数据标准、业务平台和工作流程进行深度集成。 此外,现实生活3D数据的结构化是实现各类数据和应用集成的基础。 深入了解各行业的需求是实景3D在行业深入应用的前提。
在安全方面,测绘数据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实生活3D数据的开放性。 同时,还要求从软件到硬件的关键技术方法必须自主可控。
因此,拥有领先算法能力、多源数据处理能力、产品自主可控、多行业深厚积累的企业有望在现实3D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PIE,开发了实景3D模型制作发布系统PIE-TDModeler,形成了具有公司特色、体系完整、技术先进的实景3D解决方案。
公司实景3D模型制作发布系统PIETDModeler是基于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遥感与地理信息集成软件PIE推出的系统。 集成了室内外、地上地下、水域、陆地等多源数据的高精度建模处理。
2D、3D地理实体构建,仓储管理、发布展示、应用分析等全链路服务能力。产品完全自主可控,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智慧城市、桥梁隧道检测、电力巡检、施工监控、军警防务、应急指挥等领域。
PIE-TDModeler包括全自动建模软件PIE-Smart、实景3D建图软件PIE-GeoEnt、实景3D建模独立软件PIE-Model、实景3D显示软件PIE-Viewer。
公司目前正在建设的红图一号SAR卫星(我国首个分布式干涉SAR商业卫星星座)和无人机也能有效支撑我国现实的三维施工数据需求。
特殊领域:国防军工信息化有望加速
国防军工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化战争发展方向,是实现军队全面信息化和军队核心战斗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防军工信息化是适应现代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发展需要而构建的国防信息化体系。 最终目标是实现军队全面信息化,提高军队核心战斗力。
军队通过信息化建设,整合一体化管控能力:整合作战应用、装备研制、综合保障、实验训练等军事业务,实现全域融合。
国防信息化是现代国防力量的倍增器。 不仅显着提高单兵/单武器的综合战斗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整体国防体系的协同性。
一般行业信息系统可分为四个部分:业务系统、管理系统、支撑系统、信息安全系统。 在这个层面上,军工信息化又增加了装备信息化和信息装备。
目前,我国国防军工信息化建设已全面启动,相关政策持续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到2035年,基本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军队国防现代化。”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from “basically achieving major progress in mecha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o “basically real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formation-based army.”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informationization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ilitary modernization.
The informat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military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goal after the basic realization of my country’s national defense mechanization and has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s. The national defense and military information industry will fully benefit from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eapons and equipment upgrading and localization process in the long term.
The new generation of weapons and equipment continues to be finalized and install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rates continue to increase. Considering the rapid update of informatization systems, it is bound to bring continuous growth to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and military informatization industry.
According to Zhiyan Consulting, it is expected that my country’s military informatization market will reach 146.2 billion yuan by 2025, and is expected to maintain steady growth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n the special field, the company’s business has gradually expanded and its competitiveness has continued to improve. It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benefi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informatiz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enefiting from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national defens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market scale, my country’s national defense informatization industry has formed an entire industrial chain surrounding the five major application fields of radar, satellite navigation, military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The main participants include information software vendor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raw material suppliers, basic parts manufacturers, and information hardware vendor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navigation technology, as an all-weather, all-day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is the focus of the military’s need to strengthen its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original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ground application system, the company’s business continues to extend to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imulation, command and control, intelligence support and other aspects.
The company’s competitiveness continues to improve, and it has now become one of the few private enterprises responsible for overal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December 2021, the company, as an overall unit, obtained 279 million orders in the special field through a single source.
The company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benefi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informatiz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its business in special fields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maintain rapid development.
Water conservancy field: The company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This year, my country will complete an investment of approximately 800 billion yuan i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t the regular policy briefing held on April 8, relevant officials from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an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ntroduced the relevant situ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2022.
This year, while accelerating the progress of projects under construction, we will focus on promoting the preliminary work of 55 major water diversion, flood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backbone river basins, key water sources, and water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More than 1,700 dangerous reservoirs have been removed and strengthened, and about 570 large and medium-sized irrigation areas have been rebuilt and modernized. Together with other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 investment of about 800 billion yuan can be completed throughout the year to enhance the country’s water security capabilities.
The company fully participates in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Multi-scale River Basi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project.
From February 26 to 27, 2022, the launch meeting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demonstration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Multi-Scale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 led by the Inform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was held in Beijing.
The company attended the meeting as a project participant and participated in a total of three topics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five of them. In particular, it took the lead in the task of “building a digital twin watershed platform”.
The company has been deeply involved in the field of remote sensing for many years and has accumulated strong technical accumulation. The soon-to-be-launched radar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can fully serve the water conservancy industry, and the technical talent team composed of remote sensing experts and field experts can provide guarantee support for the project.
Based on the PIEEngine series of products, we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update of data backplane, spatio-temporal big data platform, 2D and 3D GIS engine, hydrology and water conservancy mode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system integra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twin watershed platform with innovative concepts of air, space and ground collaboration. 力量。
The company has a number of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to realize the full life cycle supervis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The company uses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 low-altitude drones, Beidou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monitor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and construction scope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During the operation period, it can monitor and identify the risks caused by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project itself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operation, and realize the full life cycle supervision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e company relies on years of technology accumulation in the fields of remote sensing and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applications to build integrated application solutions for the water conservancy industry.
The company util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l-time, continuous and automated monitoring of Beidou/GNSS technology to achieve real-time and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key locations. Based on the “Aerospace Hongtu No. 1 SAR Constellation”.
The company can take advantage of InSAR technology’s large-scale, high-precision, and low-cost advantages to achieve large-scale monitoring of important facilities such a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d slopes, as well as the surrounding surfac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wo technical means can make the monitoring results more comprehensive, more accurate and more reliable.
The company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an intelligent system platform integrating MIS+OA+BIM+GIS+RS, and has mature software and hardware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The company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provinci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nd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projects in Henan, Gansu, Shaanxi, Liaoning and other areas. The construction includes a series of supporting applications such as project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water regime forecasting, projec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 scheduling. The system can comprehensively displa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cheduling an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afety conditions to ensure the safe oper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