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历史地理学巨匠——谭其骧(1911—1992)。他出生于浙江嘉兴,字季龙。谭其骧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在1930年他毕业于上海大学历史系,在同一年进入了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并师承顾颉刚,其后于1932年毕业并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他曾在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在1950年,谭其骧担任了复旦大学的教授、历史系主任,并担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所长。1981年他荣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 谭其骧是主编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一位杰出人士。该图集开始于1955年,他对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进行了重编改绘,初稿于1974年完成,之后于1980年开始修订,并于1982年公开出版。此图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一项成就,也是谭其骧最重要的贡献。浩瀚全面的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这部杰出的著作共有8卷、20个图组和304幅地图,收录了清代以前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聚居区、部落、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海洋、岛屿等约7万余地名。除了记录了历代中原王朝外,它还包括在历史中国范围内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和活动领域。本图集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吸取了考古学、地理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由于内容的完备、考订之精审和绘制之准确,使得它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高评价,被公认为同类地图集中最优秀的一种。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过程中,谭其骧确定了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充分反映了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事实。该图集既显示了汉族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又肯定了各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和地理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民族地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读了少数民族在边疆扩展和巩固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也展示了统一不断扩大、巩固,开发也不断深入、稳定的主要趋势。《中国历史地图集》确定的关于历史中国、中原王朝、边疆政权、非汉族政权、地方政权和自治区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中国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等研究领域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自1982年至逝世,谭其骧主持编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这将是一部巨大的地图集,包括历史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的十多个专题图组以及上千幅地图,最近将面世。 谭其骧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还结合了现代科学理论和研究手段,开创了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方式,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谭其骧涉及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地理沿革入手的。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关于地理沿革的研究在其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他致力于历代地理志的辑校增补和专题考证,其中的《秦郡新考》、《秦郡界址考》、《新莽职方考》、《〈汉书•地理志〉选释》等都被学术界认为是定论或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作品《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徒》首次使用地名学方法对这次重大移民进行了定量分析;《湖南人由来考》则通过族谱的统计分析研究移民的来源、迁移时间和过程,并且在移民史研究领域中具有经典地位。他的论文《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播州杨保考》、《羯考》等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此外,他还致力于整理和发掘古代地理遗产,但他也坚持客观地评价前人的成就。《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在地理上之新发现》、《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等著作便是在这方面的代表作。谭其骧自1950年代后,将研究重点转向黄河变迁史、上海成陆和发展史,以及长江、海河等水系的形成和变化等方面。他的论文《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长期安流的局面》提出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结论:以牧业为主的民族迁入中游地区和人口锐减造成的农垦区缩小,客观上减少了水土流失量,是黄河长期安流的决定因素。他还发现了一条从未为人所知的上古黄河故道,从而证实了西汉以前黄河下游的改道频繁性。在上海的成陆过程、得名和年代方面,他发表了多篇论文,大多已成为定论。他对古籍中云梦及云梦泽的内涵和范围、洞庭湖的变迁、鄱阳湖的形成等专题进行的研究,已经被自然科学家通过技术手段考察所证实。他在1982年之前发表的主要论文被编入《长水集》(上、下册)。谭其骧的主要论文在1987年被编入《长水集》(人民出版社),随后他的主要论文在1994年被编入了《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