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自然地理系简介
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系的前身是竺可桢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地球科学系,设有地理学、气象学和地质矿产两个专业。 1930年,原中央大学地理专业独立为院系。 1949年,中央大学地理系更名为南京大学地理系。 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浙江大学地理系、四川大学地理系、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的部分师生并入系。 1954年,在国内最早设立自然地理学专业。 后来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自然资源(陆地水文,后调整为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与管理)专业。 2015年,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国家需求,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整合自然地理学相关专业方向,成立自然地理学系。 系现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人,教授9人,副教授、讲师、专职人员11人。科学研究人员。 其他教师8人,研究生120余人,本科生70余人。
该系拥有首批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地理科学本科专业)。 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硕士学位课程。 系围绕“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国际化”的教学目标,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服务社会”完整的一体化育人平台体系,培养了多位知名学者。 如李继军、王英、陈玉川、周成虎等中科院院士,高曙、卢华宇等长江学者,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
在科学研究方面,本系瞄准国际科学前沿,紧密结合国家建设和发展,重点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表层过程和环境以及水土资源,研究地貌、地貌、地表环境等的相互作用。水文、土壤、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过程和发展规律。 在中国环境格局与自然区划、干旱半干旱地区及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全球变化与人类适应、中下游生态演化等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长江流域、南水北调及喀斯特地貌发育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曾获教育部科学二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 近五年新增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美国科学基金会、德国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20余项;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项目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PSL、JGR、Science in Chin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 系拥有光致发光测年实验室、锆石U-Pb测年实验室、树木年轮气候实验室、花粉分析实验室、水土模拟实验室等先进的实验平台。
展望未来,系全体教师将秉承诚恳雄伟、好学践行的校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实现新的科学突破,服务于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地球表面系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