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之,著名经济地理学家、人口学家
孙敬之
孙敬之(1909.5—1983.8.19),深泽县后马里村人。 自幼聪明,13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2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系,1933年毕业,先后任教于天津博真师范学校。女子中学、宣化中学。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他回到冀中,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初任阜北中学教师,后任安平县抗日政府书记、《声音》主编。 1939年入华北联合大学读书,后留校任地理教师。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写出了几十万字的教科书。 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华北联合大学迁至北京,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 孙敬之以废寝忘食的精神,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编出了超过100万字的经济地理学讲义。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建立经济地理体系的讲义,被教育部指定为高等学校参考教材。 此外,他还主持编写了《中国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学》等地理教材。 在紧张的教学之余,他撰写了《论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论经济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等论文近百篇。
20世纪50年代,孙敬之被任命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党委书记,组织了多次学术研讨会。 党和国家经常派他出国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 1955年初,孙敬之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苏联地理代表大会,宣读了学术论文《中国地理学发展简史》。 1955年底,作为代表团主要成员赴印度阿里格尔参加国际地理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 会上,他宣读了自己的论文《食物来源与人口增长》,引起了会议的关注,并当选为国际地理学会副主席。 总统。
1956年,孙敬之晋升为教授。 1959年反右运动中,他被打成右倾思想,受到政治迫害。 1962年他的名誉得到恢复。1966年,他毅然举家西迁,到兰州大学任地理系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再次受到迫害,被迫下岗。 1979年调回北京,任中国经济地理与教育研究会会长、北京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 还到北京经济学院负责人口研究所筹建工作。 撰写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人口地理学视角下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分布》、《中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等论文。 主编《中国人口》、《中国省域经济地理》、《经济地理学理论》等系列丛书,并重新修订《中国经济地理》。
1983年8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