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探索和热点问题

当前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探索与热点问题/

摘要:随着党的十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地理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几十年来,中国地理学涉及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地表过程与格局综合、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系统机制与调控等领域。和地球信息科学。 在科技、“数字地球”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研究成果,一直处于研究前沿。 按照党的十五届十五中全会精神,今后资源环境问题、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研究热点。 因此,有必要加强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高度融合; 深化微观研究,探索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制; 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促进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关键词:地理学序言探索特征问题

1、学术研究前沿探索

1. 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超级科学计划。 全球变化研究是地理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自然灾害减灾、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对策等多个领域。 我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地区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这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展示其专业知识和才华的领域。

2. 地表过程与格局综合研究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陆地表面发生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地理学界发展了地表热量与水平衡、化学元素在地理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等三个过程研究方向。 国内外地理学界也发展了利用社会科学理论解释空间格局的人文地理学方向。 在这些方向中,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侧重于野外的定点观测和室内实验研究,而人文地理学则侧重于地理空间中的人流和物流的调查和分析。

3.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掠夺性开发和不合理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可持续发展要求不同规模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协调关系。 因此,应全面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角度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化规律。 研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不同区域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资源时空变化和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提出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和对策。 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要划分不同生态类型,全面系统研究其成因机制、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提出生态环境建设宏观整治策略和途径措施。

4.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机制与调控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 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在全球、国家和区域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 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内涵不同。 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能够更好发挥其优势的领域。

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与“数字地球”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交叉和融合的产物。 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人力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质,它可以为地球系统多个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大规模地学问题解决和研究,甚至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提供有力支撑。 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信息时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现代化、信息化。 “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数字手段综合研究和解决地球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它不仅为地球可视化提供了平台,也为地球科学实验提供了基础模型框架。 利用这个框架,我们可以重温地球各圈层演化和相互作用的历史,评估现状,预测未来。 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其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战略与中国对策”研究。

2、热点问题结合实践

1、资源与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从自然获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物等; 另一个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加剧; 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 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环境变化合作的能力。 纲要列出的资源环境“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区划、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等、城市生态人居环境。 重大自然灾害质量保证、监测和预防。 纲要提出的“科学前沿问题”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中,涉及资源环境问题的包括: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与灾害效应、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机制等。系统、全球变化和区域反应。

2.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人地关系区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为己任的现代地理学拥有广阔的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是近年来世界及我国地理学学科中发展速度最快、应用性最强、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 城市地理学研究一直有两大趋势:一是以城市为“点”来研究区域城市系统;二是以城市为“点”来研究区域城市系统。 二是以城市为“面子”,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从应用角度来看,两者都服务于城市和区域规划与发展。 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前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机制与制度创新研究、城市体系与城市群(城市地区、城市连片区)研究、大城市空间扩张与社会空间、感应空间研究、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3、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出,既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区域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全面发展就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要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项地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地区关系和谐,地区处于良性互动发展状态; 可持续发展是指区域发展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重点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友好的社会。 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区域的战略要求。 通过协调区域发展,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构建区域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次报告指出,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推动形成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因此,生态文明及其优化土地空间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已成为地理学界的热点问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它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基础上。 以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目的的文化伦理形态。 在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布局有限的土地空间来承载人口增长和经济扩张带来的高强度经济活动,使我国生态脆弱、环境退化地区得到保护和保护。改善,使都市圈、城市密集区、经济带等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3、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高度融合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分离、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日益显着。 地理学应高度重视人文因素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关注和发展与人文因素相关的子学科,促进其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的渗透和融合。 今天,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烈,人与土地的关系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已扩展为全球性的环境变化问题。

2.深化微观研究,探索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制

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体现在从静态、类型、结构研究转向动态、过程、机制研究,以及进一步动态监测、有利调控和预测。 自然地理学侧重于研究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而人文地理学则侧重于讨论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 重点关注物质迁移过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文机制,以及物质在多个界面的转化和输运过程的研究。 从不同物质尺度,对地形发展、径流形成、环境演化、污染物迁移、土壤形成、植被演替、土地退化、城市化等地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地理学不仅在决策支持方面而且在区域和空间问题的管理方面拓展了许多应用领域。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地理决策支持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开发利用、重大项目选址、区划和区域规划等方面。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乡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 以GIS技术应用为主导的地理信息和3S技术的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有效提升了地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学经历了从个体地理知识的记录到对地理现象的归纳解释,从定性的文字描述到定量揭示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从最初应用多元统计和线性规划到后来的系统化过程。科学,灰色描述和模拟实验在人地关系、自然过程模拟、社会发展因素关联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信的建立和应用当今的技术极大地改善了地理研究。 效率和质量。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从区域到全球。 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可以认为,当代地理学也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参考

[1] 李绪丹. 人地关系回顾与展望——兼论人文地理学的创新[J]. 世界地理,1981(2)

[2]宁跃民. 新型城镇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与特征探讨[J]. 地理学报, 1998(5): 470-477

[3] 郑宏毅. 农村城镇化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周艺兴,孟彦春。 北京郊区化问题及对策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 严晓培. 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范杰,周侃,孙伟,陈东。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学科价值与学术创新[J]. 地理科学进展,2013(2):14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