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的杰出人才震惊人心——穆恩之
穆恩之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他于1917年9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丰县。1943年,他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并在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湖南晃县汞业管理处担任实习员和工务员。1945年,他加入重庆北碚(后迁南京)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担任技佐和技士一职。在1950年,穆恩之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且在此期间发表了广泛影响的著作——“关于笔石的演化和分类”。 他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笔石分类系统之一,并逐渐完善,被笔石学界广泛采用。在研究笔石时,他提出了笔石简化体和生长方向变化对笔石演化的主导作用,并详细介绍了胞管变形、体壁退化和局部增厚、胎管扩大等次要趋向。他整体性地总结和建立了笔石的分类系统及其演化趋势,为世界古生物学乃至其他领域的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穆恩之开创性地在中国地质学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分别将奥陶纪分为25个带、志留纪分为23个带、泥盆纪分为5个带,并划分出5个笔石动物群,分别是寒武纪树形笔石动物群、奥陶纪反称笔石动物群、对笔石动物群、叉笔石动物群和志留纪单笔石动物群。此外,他还提出了“生态分异学说”,认为不同笔石动物群是以不同的生态方式适应环境进而进行生态分化的结果。
穆恩之在地层学方面的著作也是中国下古生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经典之作。他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的志留系》(1962)、《中国志留系对比》(1986,与 A.J. 布柯 合著,是《东亚志留系对比》之一部分)、《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1984)和《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1984)。此外,穆恩之还研究了我国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一些化石,例如海百合、泥盆纪海蕾、白垩纪及第三纪海胆,并建立了志留纪和三叠纪的海百合序列,以及白垩纪的海胆序列。
穆恩之曾任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兼职教授,以及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地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他对中国地学事业的推动至关重要,其学术成果对于推动古生物学、地层学和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教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这位学者通过培养优秀的地质和古生物地层学人才,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