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章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恒才,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用文学批判社会思潮、文史研究、古籍整理研究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所传达的思想对五四以后及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课堂上,大多数老师都会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确立了弃医从文、以文救国的志向。
大家都知道鲁迅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中,他对地理知识的积累也是名列前茅的。 如果鲁迅放弃医学去研究地理,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学家。
从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地理知识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店》想必大家都知道。 文章以散文风格生动地展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与其他烧脑文章相比,鲁迅的文章更通俗易懂。 文中提到的百草园,其实是鲁迅童年时期私塾三味书店后面的一个小花园。
鲁迅上私塾时才11岁,这篇文章是鲁迅46岁时发表的。 时隔35年,鲁迅对院里的植物依然记忆犹新。
短短300字,文章介绍了六种植物:皂荚、桑葚、菜花、何首乌、玉兰、覆盆子; 七种动物:蝉、黄蜂、云雀、油蝇、蟋蟀、蜈蚣、斑蝥。 药草园内的动植物及园内的自然环境,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宁绍平原气候。 鲁迅通过他的文章,不仅展示了地理知识的丰富,而且传达了鲁迅的乡愁,讲述了他的乡村地理。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地理启蒙之地。 随着鲁迅长大,他开始接受新的教育,这为他地理知识的积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在学医之前,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地质青年。 此外,我还接受过正规教育。 在那段时间,鲁迅学习了先进的地理知识。
1898年,鲁迅第一次离开家乡,进入南京海军学堂学习。 一年后,他进入江南海军军官学校附属路矿学校。 这些新学校是晚清政府发起的洋务运动的一部分。 顾名思义,路矿学院是培养地质、矿产、道路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 他们也是中国第一批接受正式地理和地质学研究的人。 他在求学期间学到了扎实的知识,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三年我们下到矿井的时候,情况已经很惨淡了。 当然,水泵还在运转,只是矿井里的水有半英尺深,上面还有些漏水。 几个矿工像幽灵一样在这里工作。
——摘自鲁迅散文《朝夕采花》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的地理知识在他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地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