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史记》第一季第九期
大家好,我是读者。 跟随我,我将带您进入不一样的文化和历史世界。
从今天的讲座开始,我们进入文章的第三个模块。 该模块的核心线索是《史记》中隐藏的六处地理扩张。 我之所以选择从地理探索的角度来阅读《史记》,其实是因为近年来,很多现代人在阅读历史时往往缺乏地理思维。 把历史和地理分开,就是把时间和空间分开,所以他们错过了很多精彩的内容。 。
我认为,只有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才能形成一部完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因此,在《史记》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我为大家挑选了八位最典型的开拓人物。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是如何通过六大突破,将一个小地域、一个小部落变成一个小地域的。 文明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当然,这六次地理扩张不仅对中国领土面积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每一次地理扩张的背后,都发生了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 我们也会一一告诉大家。 说起。
好了,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 其实,说到地理发展的典型人物,第一个说的一定是大禹治水。
说起大禹治水,大家一定会想到“治水”。 是的,大禹治水英雄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不过,在《史记》中,大禹治水的历史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司马迁耗费大量笔墨的,正是大禹的地理发展和天下九州的划分。 在我看来,大禹不仅是一位治水英雄,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进行全面、深入的地理勘察和开发的领导人。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看《史记》就明白了。
《史记》中大禹的事迹
大禹的故事确实是从治水开始的。
据司马迁记载,大禹是黄帝的玄孙。 舜时代他受命治理大洪水。 他无私奉献,“不敢入家”。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深入山川、河流、沼泽等各种地理环境,使用各种工具,在山中开路,遇水架桥。 据《史记》记载,“陆行乘车,水行乘船,行泥巴乘雪橇,行山乘马(jū)”。
最终,大禹成功克服了地形带来的障碍,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解决了尧时代以来的洪涝灾害。
这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
但防洪只是一个开始。 在《史记》中,大禹随后对所到之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地理考察。
他发现了重要山脉的走向,重要河流的源头和流向变化,重要湖泊和沼泽的分布。 同时,他还提供了各地土壤的颜色、质量、特殊性质等信息。 ,纳入调查范围,并据此将土壤质量分为上、中、下等等级。
而且,在确定了基本的活动范围后,大禹根据调查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将华人世界划分为九大行政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 、永州)明确了各州对中央政府的经济义务和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责任。 比如防洪、水利工程建设、发生饥荒时跨区域调运救灾物资等。
从此,九州都对同一个中央政府负责,并以此为基础,人们居住的地区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大和扩展。 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九州同其,四敖同家。”
这个过程在《史记》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读完本文,你可能会发现,大禹的历史不仅是一部道德启蒙、无私奉献的故事,更是一部早期文明对地理深入认识的故事。 探索和开发的艰难过程。 通过大禹的考察,华人世界的版图格局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司马迁的空间智慧
当然,一些很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可能会质疑,因为严格来说,按照现代历史标准,《史记》中记载的大禹的事迹,和黄帝的事迹一样,实际上是夹杂着许多传说。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纠缠于事实,而应该研究古人所记载的这些事迹背后的意义。 在我看来,大禹的事迹本身就是对后世的重要地理启示。 同时,这也证明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具有空间智慧。
如果你还记得的话,我在第二期告诉过你,司马迁本人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地理测量的人。 他走遍中国,对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内陆沿海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思考,才开始撰写《史记》。
因此,在《史记》中,你不仅会看到刘邦君臣根据地理信息争论都城选址的过程,还会看到司马迁从地理多样性的角度思考经济多样性的方式。 例如,司马迁在《霍氏传》中根据地理特征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经济区域。 他还明确指出,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不同的产品,不同产品的交易和流通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繁荣。
无论放在哪个时代,司马迁对于地理重要性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都是非常有力的。 正是从司马迁为我们建立的这个宏大的空间视野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解读历史的方式。
寻找失落的太空智慧
其实,不仅是司马迁的《史记》,《易经》、《周礼》等早期经典,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对山地地理的丰富记载。 到了战国时期,《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深入地研究地理与战争关系的著作。 同一时期,著名的“大小九州”说也出现了。 也就是说,天下分为九个大国,每个大国又分为九个小国。 大禹所指定的九州只是一个小州而已。 因此,华人世界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八十八分之一。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当时的中国人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向外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西汉派张骞使团寻找传说中的乌孙国,后汉派甘英使团寻找罗马帝国。
但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后期,这种空间思维,或者说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日渐淡薄,知识精英普遍丧失了对地理探索和开发的渴望。
结果是,在明代,中国虽然在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方面一度领先于世界,但最终却错过了大航海和全球化。
另一个例子是李鸿章,他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推动者。 他年轻时曾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谁写万年史,欲封三千里太子”。 从字面来看,这个“万年”确实宏大,代表着我们时间的深厚积累。 不过,接下来的“三千里之外”距离内战还有一段距离,这就有点小家子气了。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已经以万里为单位进行全球战略竞争和战略布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太空探索从海洋扩展到天空、太空,甚至虚拟空间,形成了绵延五百年的太空探索。 时至今日,空间思维仍然是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的重要智慧。 回到我们自己,我们要学会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就必须学会从空间的角度解读历史。 因此,《史记》中的空间智慧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也将根据《史记》中的六次地理扩张,寻找失落的空间智慧,再现中华文明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此,我想提醒读者,从太空看历史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但同时也是一项艰难的探索。 特别是地理不好的读者,希望大家准备一张中国地形图,耐心点,把地图和历史结合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我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得到很多颠覆性的思维突破。
总结
好了,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本次讲座的内容。
今天的讲座中,我首先梳理了《史记》中大禹的事迹,然后指出大禹的历史不仅是一部道德启蒙、无私奉献的故事,更是一部对早期文明深入研究的故事。地理的。 探索和开发的艰难过程。 司马迁独特的笔触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空间智慧。
不幸的是,到了近代,中华文明逐渐失去了这种空间智慧,陷入了困境。 今天,当我们重新寻找失落的空间智慧时,它的源头就是大禹。 再次,如果说后世的地理大扩张是一部漫长的史诗,那么大禹的事迹就是这部史诗的前奏。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 在评论区,想请大家谈谈,您认为空间智慧为何逐渐淡出中国古代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