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史的学术背景下,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当前淮河流域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体现在学术理念上。 动态时空概念有助于把握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空间范围。 借鉴人地关系理念,关怀现实,不仅可以对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复杂的人地关系进行学术探讨。 同时研究对于当前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也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在学术方法上,空间要素的分析、综合和比较有助于揭示淮河流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地理单元存在的事实,而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则可以加深研究者的认识。 1. 淮河流域历史 . 对现实的理解。
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国年鉴学派举起了“长期历史”和“总体历史”的旗帜,主张历史是结构性、趋势性的历史,即“长期”历史。 其目标是揭示社会结构,乃至自然、物质和精神的长期结构。 年鉴学派虽然强调历史研究的整体性、综合性,注重社会结构、系列性和多重理论解释,但拓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角度和水平,因而具有非凡的意义。 但由于它过分强调物质环境在结构和动力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历史事件和人的能动作用,其理论模型在实践中也遇到不少障碍,难以操作和全面推行。 实际上,它是被后世广泛运用、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综合性地域史研究。 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的影响,国内地域史研究日益蓬勃。 特别是近20年来,在美国历史学家斯科特·斯金纳构建的“斯金纳模型”影响下,区域史研究成为国内历史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方向。
在区域史研究新的研究取向的影响下,原本不被学术界重视的淮河流域史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学术界对淮河流域历史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特别是1998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五次全国淮河文化研讨会的召开,表明学术界开始尝试研究淮河流域历史。 区域历史研究作为一个整体被纳入视野。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然而,就像所有新的研究领域一样,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是必要的。 淮河流域史研究作为我国新兴的区域史研究课题,也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 。 区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这已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界的共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域史研究与历史地理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鉴于此,本文拟简要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当前淮河流域历史研究的启示。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术理念对当前淮河流域历史研究的价值
现代历史地理学学术理念对当前淮河流域历史研究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区域史背景下淮河流域历史研究空间范围的界定。
区域史是对一定空间的历史的研究。 因此,科学规制和界定区域空间是最基本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在区域历史背景下界定淮河流域历史研究的空间范围,显然是开展淮河流域历史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主要淮河流域历史研究著作中,淮河流域历史研究空间范围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以自然地理学的标准为基础的。 如陈光中的《两淮文化》、李景江等主编的《淮河传记》、王新谊主编的《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史》、《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史》等。李秀松主编的《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吴春梅等人的《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史》都是这样处理的。 利用当今自然地理学对淮河流域空间范围的定义来进行历史时期的研究,大大简化了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动态时空的考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这种治疗方法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在当今区域史研究的背景下,如何合理界定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空间范围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区域”一词最初是地理学中用来解释空间概念的口语术语。 它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和核心,指“地表空间的有区别的部分”。 斯肯亚在《十九世纪中国的区域城市化》一文中指出:“在人文地理学中,‘区域’一词是指根据以下两个标准之一确定的活动空间的任何分离部分:(1)共同性(2)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一系列功能或节点区域”。 这些经典概括已成为地理学、历史学及相关学科学者界定“地域”一词含义的重要参考。 然而,在传统地理学看来,区域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和核心,其空间性远比历时性重要得多。 研究历时地理现象应该是历史学的任务,更准确地说,是历史地理学的任务。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当代学者认识到地域历时性的重要性。 他们在把握“地域”概念时,还从动态的角度寻求其本质,即要注重与地理学、特别是历史地理学有关的概念的运用。 同质性、系统性、唯一性已成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学者界定区域的最重要原则。 在此基础上,徐国立在区域史研究中对“区域”一词做出如下定义:“区域是由同质(同质)社会的各种要素或单一要素有机组成的社会历史发展。 ” ,有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和自成一体的历史地理单位。 “区域史”是研究具有同质性(同质性)的各种社会要素或单一要素有机组成的、具有自身社会历史的社会历史发展。 特色化、系统化的区域历史,进而揭示区域历史发展的系统化、独特的历史分支。 它可以是全面的区域历史研究,也可以是专门的区域历史研究。” 可以说,这个定义是比较合理的。 然而,作为一种理论,其局限性是可以想象的。 同质性、系统性、独特性自然可以成为我们把握“地域”概念的主要标准。 然而,由于实践中研究课题的广度和复杂性,并非所有研究都能满足这些标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研究的价值,因此,这些研究课题的学科隶属关系应该区别对待。 特别是面对淮河流域的历史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案例研究还不够充分,在研究中注重对淮河流域区域空间概念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动态时空下的不同历史时期。
那么,区域史与历史地理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大家族中却具有独特的特点。 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的结合通常称为时空观。 这一特点不仅不同于地理学的其他分支,而且也不同于所有其他科学。 哈特写信给理查德·哈茨霍恩(Richard Hartshorne):“作为对时间变化的描述的‘历史’和作为对空间变化的描述的地理不能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存在‘历史地理学’。” 可以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历史地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而区域史的研究也是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问题。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对一致的。另外,更重要的是,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而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与现代地理学完全一致,只是侧重于不同的时间段,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时期的区域应该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因此,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术理念和方法理所当然地应该被区域史研究借鉴和运用。
从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影响下的“区域”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对淮河流域历史研究中的空间范围界定进行如下讨论。 根据历史地理学动态时空概念,区域作为同质的、系统的、独特的地理单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空间范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对客体的认知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 例如,以江南为例,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有较大差异。 在具体研究中,要注重对不同时期静态江南和动态江南的把握。 特别是,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界定其空间范围时应考虑这一特点。 现代自然地理学意义上的淮河流域能否完全对应不同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空间范围? 现代自然地理学意义上的淮河流域能否在不同历史时期(指区域历史环境)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 同样,从要素上看,现代自然地理学中的淮河流域或历史自然地理学中的淮河流域能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语境中的淮河流域空间范围相一致?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这需要我们仔细思考。 以淮河流域经济史研究为例。 以往对淮河流域经济史的研究,大多包括开封和扬州。 结果,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根据邹宜林中国历史上划分经济区的原则(区域性、综合性、专业性、中心城市)。 在某些历史时期,当开封、扬州与整个淮河流域有密切的经济联系时,自然可以纳入淮河流域经济史的研究范围。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它们又与淮河流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流域内的经济联系还不是特别密切或者与其他地区的联系逐渐更加密切时,我们将其纳入淮河流域经济史的研究范围可能并不完全合适。
其次,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从距离上来说,如果我们将两者纳入淮河流域经济史的研究范围,其他学者在研究淮河流域经济史时就会更有理由将两者纳入其中。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包括在内,是因为两者明显距离黄河、长江更近,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经济联系也更为密切。 尤其是到了历史后期,随着整个东部地区政治、经济、交通格局的演变,整个淮河流域变得支离破碎。 当我们把淮河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概念来使用时,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概念来使用。 要注意对其动态时空的把握。 历史地理学的动态时空概念应该使我们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空间范围是不同的,对于政治、经济等不同的研究主题,淮河流域的历史空间也不同。 、文化和自然。 如果把握不好这一点,我们的研究必然会陷入与其他区域史研究在空间范围上的重叠,从而难以更好地把握淮河流域历史本身的特征,进而导致以偏概全。主要从事淮河流域历史研究。 在这一点上,张利民对华北的空间界定值得借鉴。
总之,在区域史的学术背景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研究主题下界定淮河流域的空间范围时,应注重历史地理学动态时空概念的运用。 只有具体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研究主体下的淮河流域的空间范围,才能清晰地把握淮河流域的内在特征。
除了区域历史背景下的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动态时空概念对于界定当前淮河流域历史研究的空间范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外,人地等学术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所倡导的关系与关怀现实,对于当前淮河流域历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对流域历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我们生存环境的演变史,而且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环境演变的历史是交织在一起的。 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社会也对环境的演变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 双方处于互动关系。 “现代历史地理学把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最终的结论是强调对社会现象的环境启动因素的分析。” 人地关系研究现已成为国内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如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的江南人地关系研究、人地关系研究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西北人地关系研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开展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研究;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开展西南地区人地关系研究。 他们都是这方面的主要代表。 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地位和演化路径已成为国内历史地理学的主流趋势。
在人地关系研究中,“地”的选择十分重要。 由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和自然区域的科学,“相反,它只是地球表面的大陆、地区、地点和位置及其局部差异的科学”。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空间差异将土地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不了解地表的地方”。 重要的方法是区域比较法。 在赫特纳看来,地球表面作为一个整体并不能成为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而只有根据差异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地点等不同层次的区域,才能成为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理研究。 目的。 在我们研究人与土地的关系时,地域概念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这样的逻辑下,关键是区域的选择。 河流作为自然区域,可以说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天然“领域”。 事实上,早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制定的《发展我国地球科学若干重大基础问题》附录中列出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选择区域链”如黄河链(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渤海-黄海))开展系统研究,力争在人与自然、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此后,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选择潮河流域和滦河流域开展系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这一研究思路包含着一个认识:流域链是典型的区域链。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流域内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相对封闭,形成相对独立的河流系统,同时河流和河谷是天然的交通通道,河谷平原及邻近的低山丘陵常有比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流域内居住的人口,其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方言、风俗等文化现象都比较一致,往往能保持相对独立性。 因此,以流域为对象,可以相对独立地考察区域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进而总结人地关系的演化模式。 淮河作为地形、地貌、气候、人文等方面相似性较大的流域,自然可以作为人地关系研究的区域选择对象。 特别是对于淮河流域来说,由于其地形分散、流域独特的特点,很难更好地把握流域的历史特征。 例如,以干流或主要支流为研究骨干,以重要城市为节点进行系统研究,就是一个好方法。 上述河流链研究在研究理念和方法上都值得淮河流域借鉴。 但由于淮河流域本身的历史地理特征以及目前淮河流域历史研究中系统的人地关系,尚未开展研究,仍然存在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在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中。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与此相关的是现代历史地理学所倡导的关怀现实的学术理念。 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自诞生以来,就十分注重研究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侯仁智、施念海等人明确提出历史地理学要为世界有用的思想。 后来,一些历史地理学家也明确提出了区域史研究要关心现实的学术理念。 就当前淮河流域历史研究而言,上述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术理念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主要是由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现实决定的。 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当前现实,淮河流域都是一个比较重的地区。 历史上,淮河流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区。 实际上,这里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被称为东部地区的“低谷地带”。 从历史到现实,淮河流域为何会出现经济发展逐渐滞后、环境不断恶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过程? 这既涉及人类社会的作用,也涉及淮河流域本身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 在以往对淮河流域历史的研究中,有学者指出,黄河泛滥淮河和明清时期国家“保淮保交通”的政策是造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淮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这个毋庸置疑。 但事实上,在历史时期,淮河流域仍然存在着环境变化、社会发展和政府调控等问题。 例如,有学者指出,明朝初期,政府更加重视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措施。 凭借这些发展措施和优惠条件,当时淮河流域的社会经济仍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很好地说明了人与地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淮河流域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仍有许多话题值得探讨。
因此,借鉴现代历史地理学关于人地关系、关注现实的学术理念,不仅可以对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复杂的人地关系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而且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的见解。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环境. 改进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学术方法对当前淮河流域历史研究的意义
除了上述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学术理念外,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学术方法也值得当前淮河流域历史研究借鉴。
注重空间要素的分析、综合和比较,是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学术方法之一。 这是因为分析地球表面地理现象的差异是地理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淮河流域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历史地理单元,由于其开放的地理环境,常常被认为隶属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很难明确淮河流域的整体特征。 例如,近年来对于淮河文化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对于什么是淮河文化还缺乏相对统一和清晰的认识。 相关原因正如陈丽珠所说:“为什么淮河文化研究者不如皖江文化研究者呢?” 特别注重对概念和特点本身的讨论,大多只讨论各个学科涉及的具体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认为,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与淮河文化相关的也是主要或基础的,历史文化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基础性、重大基础性研究工作没有做好,概念和特征的理解无法展开,更谈不上深入研究。这恰恰说明我们目前对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空间或区域中特定文化要素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从而对淮河流域特定文化要素的发展演变没有深入的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域,使得我们很难了解今天的淮河流域,历史和文化都有明确的界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历史地理学中常用的空间要素分析、综合、比较的方法值得借鉴。 例如,在以往国内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过程中,这种方法的应用就非常成功。
历史地理学家在划分一个历史文化区域时,通常首先分析研究空间中的相关文化因素。 针对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具体文化因素的选择,周振和曾说过:“最能体现文化特征的首先是语言……其次是语言的文化因素一般是宗教……除了宗教之外,应该是风俗地理学的研究最为丰富多彩。“研究者在对一个地区进行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时,通常首先选择最能代表该地区的主导文化因素进行空间分布研究。目的是分析主导文化因素。一个地区内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以体现该地区作为一个文化地理单元的同质性。当然,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不同,具体文化因素的选择也因地而异在完成具体文化因素的空间分析后,第二步是将各个文化因素的空间分布进行叠加,进而综合界定文化区的空间范围。 一般来说,选择的因素越多,根据叠加原理界定的文化区的空间范围就越准确。 最后一步是比较研究,包括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比较。 区域内比较是文化地理单元内各个小区域之间的比较,主要是分析各个小区域在整个文化地理单元内的地位和作用。 区域间比较是将该文化区与周边其他文化区进行比较。 只有通过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才能凸显文化区域的特色。 同时,通过比较,可以对分析综合得到的文化区的空间范围进行再次修正,使其更接近事实。
在以往的淮河流域文化史研究中,很少使用这种方法。 如上所述,过去我们通常将淮河流域视为中国的自然和文化过渡地带。 那么,这个过渡地带能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地理单元呢? 如果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位,我们的依据是什么? 显然,根据目前的研究,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 如果我们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能够借鉴这种方法,根据淮河流域独特的文化因素进行空间分布研究,综合获得淮河流域文化的总体空间分布边界,然后与长江进行比较南北流域文化、黄河流域文化通过与淮河流域文化的比较,可以进一步凸显淮河流域的文化特色。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不仅可以解释淮河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在特定文化因素上的量的差异,而且可以解释两者之间的质的差异。 In this way, the fact that Huaihe River Basin culture is a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unit can be more clearly defined. In the same way, based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ypical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 basin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n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typical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e can also examine their statu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fact, this is not only true for cultural research, but also in economics, politics, etc., we can also use spatial element analysis, synthe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o reveal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se fields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and then analyze and judge whether the Huaihe River Basin can be regarded as a The fact that independent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units exist.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As early as the early 1960s, Hou Renzhi proposed that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of geography i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is is no exception for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Later, Shi Nianhai also agreed with this, so that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has become a common method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field trips can not only deepen the per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area to be studied, but also make up for and correct the deficiencies and mistakes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this method should be effective. It is often said that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s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n China’s physical and human geography, so how is this dividing line reflected? Obviously, i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problem profoundly only by historical documents. However, if you rely on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north and south regions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you will realize that from south to north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there are obvious north-south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natural topography, settlement form, human language, and customs. It has both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in the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north of today’s Hefei, the cultural and na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re very obvious, and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it have a large difference i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is “feeling cultural area”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can undoubtedly well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s a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n addition, due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field investigations can als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ity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so as to provide a realistic background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e dispersion and relative lack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o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re also an important problem restricting the current historical research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Therefore, it is undoubtedly helpful to solve this problem to obtain field documents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3. Remaining remarks
Historical geography developed from evolutionar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Yes,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has made brand-new breakthroughs in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academic concepts. Especially today, when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human-earth relationship issues have increasingly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the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man-earth relationship and focus on The concept of full time and space, based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etc., all make it hav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history. Therefore, in recent years, some academic concept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 been increasingly accepted by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Pay attention to and learn from.
The above is only a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some academic concept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fact, in addition to academic concept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history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tself has many topics related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that are worth discussing, and predecessors have also made some useful attempts on this poi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issues that have yet to be explored. Especially in such a unique historical geographic unit as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how to combine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with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Source of this article: “Anhui History” Issue 5,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