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真人3D中国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分工建设真实的3D中国。
据悉,现实生活3D作为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真实的、三维的、时间序列的时空信息,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可以实现数字空间和现实生活。现实空间的时间关联性和互操作性,为数字中国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 是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战略数据资源和生产要素。 现实立体中国建设面向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新需求。 是传统基础测绘业务的转型升级。 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模式,已列入《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
《通知》明确了建设现实立体中国的两大建设目标。 到2025年,5米网格的地形级实景3D将覆盖全国陆地和主要岛屿。 5厘米分辨率的城市级实景3D初步覆盖地级以上城市。 国家、省、市、县多级实景3D在线呈现。 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地级以上城市初步形成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实时关联互操作的能力,为数字空间提供三维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中国、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 此外,5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生活规划都可以通过线上实景三维空间完成。 到2035年,分辨率优于2米的地形级实景3D实现全国陆地和主要岛屿的必要覆盖,分辨率优于5厘米的城市级实景3D覆盖地级以上城市地级市和符合条件的县级市。 国家及省、市、县多级实景3D在线系统实现泛在服务,地级以上城市及有条件的县级城市实现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实时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服务数字中国、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的能力。 增强后,8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生活规划都可以通过线上实景三维空间完成。
《通知》显示,现实立体中国建设主要包括五项重大建设任务。 一是地形级实景三维构建。 国家层面,已完成10米、5米网格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地表模型(DSM)制作,覆盖全国陆地和主要岛屿,并完成时间序列采集和表达。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 已完成2米网格,制作分辨率优于1米的数字正射影像(DOM),覆盖全国陆地和主要岛屿,按季、按年进行时间序列采集表达; 完成覆盖国土和主要岛屿的地理实体基础数据制作。 在地方层面,完成了2米以上网格、覆盖省级行政区域的DEM和DSM制作,并以三年为周期进行时间序列采集和表达; 我们已经完成了分辨率优于0.5米的DOM制作,覆盖重点区域,需要根据时间序列进行采集和表达; 完成覆盖省级行政区域的地理实体基础数据制作; 完成沿海省份近海10米水深DEM制作。
二是城市级实景立体建设。 国家层面,整合省级行政区域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形成全国基础地理实体数据,覆盖全国陆地和主要岛屿。 地方层面,获取分辨率优于5厘米的倾斜摄影图像、激光点云等数据,完成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制作,并基于本地进行时间序列采集和表达。实际确定的期间。
三是组件级真实3D构建。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需求驱动、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开展构件级实景立体建设。
第四是物联网传感数据接入和集成。 国家和地方各级将完成物联网传感数据接入和集成能力建设,支持物联网传感数据实时接入和空间化,利用空间身份编码等方法实现与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语义信息关联。
五是线上系统和支撑环境建设。 国家将建设基于云架构的全国、省、市、县统一的实景三维数据库,兼顾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特点,分不同版本运行,实现“分布式存储、逻辑集中、和互连。” 国家、省、市、县将建设适合本层次需求的不同层级、不同节点的管理系统,依托不同的网络环境(互联网、政务网、保密网等)提供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国土空间信息平台提供适用版本的现实3D数据支撑,为数字孪生、城市信息模型(CIM)等应用提供统一的数字空间基础)在中国实现现实生活中的3D泛在服务。
《通知》要求,各地要坚持系统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技术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形成统一设计和分级建设相结合的“国棋”格局并得到落实。由国家、省、市、县共同制定。 秉承“一次测量,多层次复用”的原则,我们在高精度真实3D数据覆盖的区域整合现有成果,不重复生产,并在非覆盖区域进行新的测量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