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2日,“博物课堂”第五期在杭州市植物园桃源里自然中心开讲了!本次活动是“博物课堂”和“桃源讲堂”二度牵手,邀请四位“博物大咖”,分别从良渚博物文化与杭州都城发展、博物手绘、博物科普、自然观察等角度,带领大家走进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智识生活。
吴越文化,从大禹治水说起
“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副教授,浙江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汪波博士从《史记·秦始皇本纪》开始来讲,从地名文化的视角,看杭州都城的发展。
杭州的地名起源于“禹”的传说,从良渚文化,到吴越文明,再到秦汉,至六朝,杭州一直默默无名,是一个无足称道的小县城。原来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杭州古时原是一片浅海湾,直到千万年海潮的冲刷,泥沙沉积,才形成陆地。而后隋唐南宋,才因为海上贸易的开辟、市民饮用水的解决、文人骚客的传扬,小小的杭州才发扬壮大,扬名天下。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演变的学科,随着时代变迁,古代杭州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地理学勘探和考古发掘才能窥得绚烂文明的一丝一缕。
鸟类博物 从小小鸟蛋开始
还没从古越钱唐的韵味中醒来,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现为商务印书馆科普类图书编辑类的胡运彪博士就用一张圆滚滚、五彩缤纷的百鸟蛋谱将大家拉到了鸟类博物的世界。要知道,期初天地混沌如鸡子,鸟类博物当然也从鸟蛋开始啦。
你知道吗?猫头鹰的蛋只有乒乓球那么大!有的鸟下蛋是尖头朝下有的却是圆头朝下!鹌鹑蛋在鸟妈妈肚子里是白色的,到最后生出来的时候才会“上色”!胡博士从自身研究工作经验出发,在数据积累、数据记录、调查方法等多个角度向大家介绍日常自然观察的经验和诀窍。
日常的自然观察真得能起到科学作用吗?我们观察鸟类真的有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的日常博物观察,能够了解鸟类迁徙及植物物候和气候变化的关系,了解动物对城镇化的适应,更能够不经意间揭示一些演化上的谜题。
博物知识 从自然而然养成
上午精彩的演讲让孩子们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午饭过后,《博物》杂志的内容总监刘莹老师的又如期而至。学习博物学?为什么而学?我们该怎么学习?学习之后我们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本次刘莹老师要讲的话题啦。
博物学是一门关注世界上有什么的学问,只有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它们是怎么起源的,它们的习性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认知世界。以人人讨厌的蚊子为例,只有了解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蚊子是什么品种,它们有什么习性这些博物学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对付它们。
随着世界不断的进步,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孩子诞生在文明所构建的城市中。在这钢筋水泥塑造的森林中,自然的缺失就越来越明显。博物学就是鼓励大家走出“舒适区”,接近自然,弥补自然常识,在自然中寻觅我们基因中的安全和舒适,感受世界的壮大和美丽。
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在自然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去观察、去思考、去记录、去审美,这就是博物学最大的用途。
博物绘画 从一片叶到一朵花
都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对一朵不经意盛开的花、一株不经意间垂泪的草、一棵不经意间送来荫凉的大树产生探索之情?如何描绘、保存、回忆这份情感,这就需要我们的博物手绘师李聪颖老师出场啦。她从一片叶到一朵花开始,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创作博物绘画,亲手制作我们的自然笔记。
自然观察笔记体验之“秋叶”的课程中。首先,我们拿到植物标本,先用听觉、嗅觉、触觉来感觉标本的细节,比较和别人标本的不同。之后,在一分钟的时间内试画银杏叶,尽量画清楚叶子的轮廓、叶柄、叶脉。一开始,大家都画错了,在的提醒下,方才注意银杏的叶脉是二歧状分叉的类型。再然后,重新画下一片大大的银杏叶,要注意画出叶脉真实的样子。画成之后,我们要闻、摸、看、想,全方位地体味银杏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感触。最后,了解银杏背后的故事,它的花果树叶有什么价值,思考它是如何和恐龙生活在一个时代而不会被灭绝的,思考它是如何种植。经过这么多工作后,这份包含知识和探索的自然笔记才算完成。
要知道,完成一份完美的自然观察笔记的最好方式,就是走进自然,在自然中观察。留心自然给你的各种信息,记录自然给你的印象、思考自然和你的关系。这就是博物绘画的意义,也是博物学的意义。
本次活动除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讲座之外,第零期“博物课堂”主讲嘉宾、浙江大学生科院教授、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首席传播专家唐建军老师也来到现场与大家进行交流互动。作为生态学学专家的唐老师,特别强调自然是一本书,我们在阅读它的时候,要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懂得自然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将近七个小时的活动,参加者近逾百人,更有来自平湖、绍兴、温州、江西的博粉专程前来“签到”。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家长带孩子“逃课”前来!孩子们聆听专注,问题不断,笑声不停,没有中途退场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场自然+博物+科学+亲子“饕餮大餐”,像冬日的暖阳,春天的雨露,悄悄滋养着孩子们心中那颗“博物”和“科学”的种子,期待着有一天这颗种子能够发芽、生根、成株、成林。
本期“博物课堂”由浙江省科协综合服务中心、桃源里自然中心、浙江省科协信息中心联合承办,浙江省地理学会、科学24小时杂志社、浙江省期刊总社合力协办。
标签: 地理人物